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科普 > 正文

中医艾灸学堂

今天给大家分享中医科普大赛艾灸***教学,其中也会对中医艾灸学堂的内容是什么进行解释。

简述信息一览:

喵医生中医科普之冬病夏治の艾灸

1、艾灸可以温经散寒,促进人体气血的运行;可以行气通络,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可以扶阳固脱,挽救垂危;可以升阳举陷,回复机体的正常功能;可以拔毒泄热,调节机体功能;可以防病保健,防病于未然。艾灸可分为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艾灸盒灸。直接灸是将艾柱直接放置于穴位皮肤上来施灸。

2、中医的外治法在冬病夏治中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实际上这里面还蕴含了一种中医的预防思想。意思是不要等到冬天天冷了,阳虚加重时才想起来补,平时就要多加注意,甚至到了炎热的夏天也要注意预防,提前温阳补阳。

 中医艾灸学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医养生丨女性艾灸调理体质的方法

1、每次每穴灸5-10壮,隔日或每周灸1次,连续灸20-30天。这种方法适用于畏寒怕冷的女性,可温阳散寒,增强体质。艾炷隔附子灸:将附子研成细末,用黄酒调和成糊状,放在穴位上,再将艾炷放在附子糊上点燃。每次每穴灸5-7壮,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灸1-3个月。

2、关元穴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功效:主管女性的生殖健康。艾灸关元穴能够温阳固脱、培补元气,对于调理女性生殖系统、改善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有显著效果。血海穴 位置: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3、调理气血:艾灸能够调理气血,使气血运行更加顺畅,从而改善女性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扶阳固脱:艾灸能够扶助阳气,巩固正气,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艾灸调理宫寒的方法 选择穴位:艾灸调理宫寒时,需要选择具有温经散寒、调理气血作用的穴位。常用的穴位有关元穴、气海穴、神阙穴、中脘穴等。

 中医艾灸学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保持平素和月经期的卫生,忌食生冷、辛辣食物,避免过度疲劳。综上所述,艾灸作为一种中医保健养生手段,对女性身体调理具有显著作用。通过精准选择穴位和合理的艾灸方法,女性可以改善月经不调、宫寒等问题,同时提升气色和整体健康状况。在艾灸过程中,务必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以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5、艾灸方法:将艾条点燃,然后在穴位上进行熏灼。艾条距离穴位1~2厘米,以能耐受的热度为宜。每个穴位艾灸5~1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宜。坚持2-3个月,身体逐渐调理到位,水肿现象会有所改善,甚至可能带来瘦腰腹的意外惊喜。

艾灸科普:四大名艾之首——北艾

北艾的赞誉与地位 北艾在历史上的赞誉不断。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写过一首叫《灼艾》的诗:“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意思就是说,行灸取艾要寻求真正的伏道艾。明代时期,伏道艾更是作为专供皇室使用的贡品,被尊称为仙艾,也称“九头仙艾”。

海艾、蕲艾和祁艾作为“四大名艾”中的代表,各自具有独特的品质和优势。海艾以其历史悠久和独特的药效而备受推崇;蕲艾则以其叶片大、绒毛多、香气浓郁等特点成为了艾灸疗法中的首选材料;祁艾则以其广泛的应用历史和显著的疗效在中医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历史上的四大名艾分别是北艾、海艾、蕲艾、祁艾。北艾:即现在的“九头仙艾”。宋代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记载,艾叶处处有之,以复道及四明者为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及过:“汤阴者谓之北艾”。据考证,复道为今天的河南安阳市汤阴县所辖,即今天的伏道镇,所以这种艾草又称为伏道艾。

四大名艾分别是北艾、海艾、蕲艾、祁艾。北艾:北艾即现在的“九头仙艾”。在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中提到艾叶在各地都有,但以复道(今河南汤阴附近)和四明的为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及过北艾,称汤阴的艾草为北艾。据《汤阴县志》记载,伏道是名医扁鹊的墓地之一,并有著名的艾园。

北艾:汤阴北艾,又称伏道艾,源自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其高品质著称。 海艾:与北艾齐名,这种艾草在宋代被发现,通常处于野生状态。每年清明前后,人们会***集海艾制作艾草青团等传统点心,或在端午节时挂于门楣窗口。

关于中医科普大赛艾灸***教学,以及中医艾灸学堂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