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学中医把脉,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选择合适的教材 阅读经典医书:如《濒湖脉学》和《脉经》等,这些书籍详细阐述了中医把脉的理论和方法,是自学中医把脉的重要参考资料。 广泛阅读:虽然医书中的内容大同小异,但广泛阅读可以帮助你从不同角度理解把脉技巧,加深对中医脉学的认识。
2、学把脉入门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了解基础理论:脉诊又称切脉,中医一般摸寸口脉,寸口位于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每侧寸口又分寸关尺三部,两手共六部脉。小儿寸口部位短,多用一指定关法,即用拇指统按寸关尺三部脉。掌握切按方法:把脉时,患者取坐位,手掌朝上平放于与胸等高位置。
3、中医把脉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要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参加中医相关的学术活动或交流会,与其他中医从业者或爱好者交流经验,拓宽视野。综上所述,学习中医把脉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经典的文献指导、大量的实践练习以及持续的学习与交流。通过这些步骤,可以逐步掌握中医把脉的技巧和方法。
症状:行经时两胁作痛,甚至胁内有块,疼痛不已,经血紫暗。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方药: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各15g,元胡5g,沉香10g,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行经前5日开始服用,行经时停服。经行关节痛痛经 症状:行经时周身骨节疼痛。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取***、内分泌、交感、肾穴,每次选2~4穴,用中、强***,留针15~20分钟,或用耳穴埋针。穴位敷贴痛经药 痛经膏主药为丁香,白芷、生草乌、生川乌、川椒、川芎、麝香等加入皮肤渗透剂。有活血止痛,温经散寒,祛瘀开窍等作用。于月经来潮时或经前腹痛时+进行穴位(气海、***、三阴交)敷贴。
[通治方]蔡小荪:痛经多数是经血排出困难,瘀滞疼痛,治法以通为主。当归9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香附9克 元胡9克 丹参9克 红花4.5克 白芍9克水煎服。服药时间应在行经前三天即开始服用,特别是膜样痛经、及内膜异位症等,否则效果不显。
常用方药:温经汤、膈下逐瘀汤、清热调血汤等。 不荣则痛:由于肾气不足和气血亏损,不能滋养胞宫导致的痛经。 症状:小腹隐隐坠痛,喜温、喜按,月经后期加重。 治疗原则:补肾、益气、养血、止痛。 常用方药:调肝汤、黄芪建中汤等。
血压:90/60mmHg,***肌瘤2~3cm左右,纳可,大便时秘,小便调,面色晦滞,舌暗红,中有裂纹,左脉沉弦,右脉尺弱。 辨证:肝郁肾虚,冲任不调。 治法:疏肝补肾,调理冲任。
由此可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中医学中的阴阳辨证是其核心理论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强调了辨别阴阳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治疗原则。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疾病分为阴证和阳证,并以三阴、三阳为基本分类。明代的张景岳进一步强调了阴阳辨证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中医通常认为,酸麻胀痛是经络气血运行状态的反映,而在推拿***过程中出现的酸麻胀痛感,并不一定都是正常的感觉,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酸的感觉 中医认为,酸的感觉通常与气血不足有关。当局部气血供应不足,肌肉得不到足够的滋养时,就可能出现酸痛感。
中医治病重在身体阴阳体质辩证用药防未病,慢***坚持长期调理能治好疑难症。 到现在还有人信中医能治本,真是愚昧。什么是本?是病因,疾病的原因。比如说小孩子得了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病因是什么?是脊髓灰质炎病毒。这种病可防难治,一般是通过小孩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加以经济、有效地预防。
中医诊脉,通过手指在患者手腕脉搏处感知脉象,分为寸、关、尺三部,医生则运用轻、中、重三种力量,以此辨别脉象的不同。中医脉诊源远流长,早在扁鹊时代便已***用,古代《内经》中记载了21种脉象,经过历代发展,现已记录30余种。
中医把脉是通过触摸脉搏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把脉时,医生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在患者的寸、关、尺三部,分别对应离掌最近的“寸”,中间的“关”,以及最远的“尺”。 怀孕女性的脉象通常会在“寸”至“尺”之间流畅跳动,如同行云流水,而且三个手指均能感觉到。
这种诊法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医诊断疾病的特点和丰富经验。 脉象指的是脉搏的特定表现形式,中医通过脉诊来洞察疾病内在变化。 切脉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技术,与西医的听诊器相对应,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
中医把脉原理: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进行诊断,其中“切脉”是直观的诊断方法之一。中医认为,脉象能反映气血的运行状态以及脏腑功能的强弱。脉象与脏腑关系:肝气不舒可能导致脉象弦紧。脾胃功能不佳可能导致脉象滑。肾虚则可能出现脉细或沉等症状。
中医的把脉主要用来了解身体的气血状况,判断疾病的位置和性质,但并不能全面检查出全身的疾病。中医诊断强调整体观念,重视人体内部环境的和谐,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而现代医学则通过各种高科技设备和技术手段,能够对全身各部位进行详细检查,发现潜在的疾病。
中医通过把脉可以观察到人体的多种状况,比如表里、寒热、虚实,这些都是基础的辨别。进一步观察,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脾气好坏,以及睡眠和饮食的状态。脉象本身也十分有趣,从中可以推导出更多相关信息,这就是中医脉象诊断的核心。
心血管疾病:如心悸、心痛等,中医把脉可以感知脉搏的节律、速度及强度变化,从而初步判断心脏功能状况。 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脉象可能出现弦紧或滑数,中医根据这些脉象变化结合其他症状进行诊断。 肾脏疾病:如肾虚等,脉象可能表现为沉细或虚弱,中医把脉可以协助诊断肾脏健康状况。
1、中医把脉中的浮、沉、迟、数、滑、涩分别代表以下含义:浮脉:表示疾病在表,多见于外感风寒等表证,如感冒初期。沉脉:表示疾病在里,常见于内伤、慢性疾病等里证。迟脉:脉率较慢,通常在60次/分钟以下,多见于寒证。如果伴有畏寒、肢冷等症状,可能提示体内有寒邪。
2、在中医传统医学中,把脉是一项重要的诊断方法。通常,医生会选择手腕处的桡动脉进行诊断。中医把脉时,会将手指按在手腕桡动脉的不同部位,分为三部九候。这三部分别是寸、关、尺,每部分再细分为浮、中、沉三候。通过观察和感知脉象的浮、沉、迟、数、滑、涩,可以诊断出疾病的具体情况。
3、浮脉与沉脉是中医诊断中常见的两种脉象,它们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不同的健康状态。浮脉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体表的病症有关,如表证、虚证等。而沉脉则往往提示体内可能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实证、慢性疾病等。医生通过对脉象的准确把握,可以进一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所在部位,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4、此外,不同的疾病状态会导致脉象的强弱表现不同。在热证、实证的情况下,脉象往往会显得较为强烈;而在寒证、虚证中,脉象则可能显得相对虚弱。因此,通过对脉象的细致观察,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病人的病症性质,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线索。
5、中医把脉时会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正常脉象应该是呼吸四次跳动四次,寸、关、尺三部位都有脉搏,脉象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的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6、数脉 体象:数脉属阳,过盛之象。 主病:数脉主腑热。寸脉数肺热咳嗽,关脉数胃热炽盛,尺脉数相火旺盛。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兼脉判断病因明。注意:以上仅为部分中医把脉歌诀的顺口溜概括,实际上中医把脉涉及多种脉象,每种脉象都有其独特的体象和临床意义。
关于腹痛中医把脉寒,以及腹疼中医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上一篇
中医把脉说浑浊
下一篇
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过程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