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阐述了关于中医科普灸法***讲解,以及中医艾灸理论知识讲座***的信息,欢迎批评指正。
位置: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配伍:配尺泽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刺灸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附注: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手太阴肺经左右手对称,单侧有11个要穴,左右共计22个穴位。这些穴位包括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手太阴肺经所属穴计有: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共十一穴。 手太阴肺经的腧穴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针、灸、药要因病而施,体现了灸法在治疗中的个体化原则,强调了治疗手段的选择应根据病情而定。第二章《灸法的基本知识》深入探讨灸法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第一节《灸法的概念与分类》,明确灸法的定义与分类,帮助读者理解灸法的本质与不同种类。
科普小白的灸法10个问题艾灸是不是真的可以治百病?答案:灸法的适用范围广泛,但并非“包治百病”。灸法对于虚证、寒证、瘀血证的效果很好,而实证、热证、阴虚等情况则不适合做灸。医学上没有绝对的说法,灸法也有自己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 要注意掌握好***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首先,施灸时需避免直接灸皮肤暴露部位,如面部,以防留下疤痕影响美观。其次,皮薄、肌肉敏感或怀孕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以及男女性器官如***、睾丸等处,以及关节和大血管、心脏区域应避免直接施灸。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艾灸可以自己在家做,以下是自己在家做艾灸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步骤:准备工具:准备一个铁皮盒(如茶叶盒、月饼盒等),用于放置点燃后的艾条。点燃艾条:每天睡前点燃一根艾条。选择穴位:逐一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
艾灸可以温经散寒,促进人体气血的运行;可以行气通络,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可以扶阳固脱,挽救垂危;可以升阳举陷,回复机体的正常功能;可以拔毒泄热,调节机体功能;可以防病保健,防病于未然。艾灸可分为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艾灸盒灸。直接灸是将艾柱直接放置于穴位皮肤上来施灸。
中医的外治法在冬病夏治中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实际上这里面还蕴含了一种中医的预防思想。意思是不要等到冬天天冷了,阳虚加重时才想起来补,平时就要多加注意,甚至到了炎热的夏天也要注意预防,提前温阳补阳。
倪海厦老师以其深厚的中医功底和独特的讲解风格,深受广大学员的喜爱。其关于《针灸大成》的***讲解,更是将这部古典医著的精髓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以下是根据倪海厦老师的***内容整理的《针灸大成笔记》,供广大中医爱好者参考和学习。《针灸大成》背景介绍 作者与成书过程 作者:杨继洲,明代著名针灸医家。
主治:头昏眼花、昏迷、眼睛痛(眼外侧)。综上所述,足少阳胆经中的这些穴位各具特色,主治病症广泛,涵盖了从头部到下肢的多种疾病。在针灸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下针手法:直刺中府容易扎到肺,需***用扁鹊下针手法“一针透两穴”,即由中府透上去,刺到云门,针是倒着刺的,不要刺到肋骨,在肋骨上面下针,平的刺过去,这样不会碰到肺,且一次能扎到两个穴道。
针灸的使用时机 针灸的使用时机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从感冒到癌症均可应用。但需注意以下情况不宜针灸:气血大虚、重病、失血过多:当病患处于极度虚弱或失血状态时,不宜针灸。房事后、运动过后、大汗后:此时身体处于疲劳或兴奋状态,针灸效果不佳。饮酒后:酒精会影响针灸效果,故不宜针灸。
关于中医科普灸法***讲解,以及中医艾灸理论知识讲座***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