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中医脖子把脉,其中也会对中医的把脉的内容是什么进行解释。
1、脉诊的部位 脉诊又叫切脉、评脉、号脉、把脉、诊脉,即通过诊者的手指触按患者腕部的寸口(手太阴肺经所在的寸口部位),借以观察疾病之所在以及轻重程度的一种方法。脉即血脉,是供应机体营养物质的循环网络。
2、一般中医诊脉,只用一个手。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要求两手合诊,两个手同时摸脉,然后仔细听脉。诊脉方法:需要三指排开,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搭在寸关尺位置,这个跟普通脉诊一致,再深一步要求,就是三个指头用力需要不同,食指最轻,中指加重,无名指最重。
3、趺阳脉,又称冲阳脉,位于足背胫前动脉,是足阳明胃经在足部的重要标志,靠近冲阳穴。只需轻轻触摸,就能体验到这条脉络的跳动,是日常自我调理和中医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4、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肺门,居两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5、中医诊治疾病需望闻问切,辩证论治。切脉只是其中的一部。古代一些中医对疾病的认知有限,只能大致分类,不很准确。切脉可以知道人心脏搏动的强弱,节律是否整齐,进而判断人体体质的强弱程度,切脉过程中能观察面容,闻到病人体味所以能诊治一些疾病。
6、摸脉的原理 摸脉的原理基于脉搏中流动的血液。脉搏是心脏跳动时,血液在血管内产生的压力波动,这种波动沿着血管壁传播,形成脉搏。中医将脉搏视为体内气血运行状况的反映,通过切脉可以感知气血的盛衰、脏腑的功能以及疾病的性质等。
需要说明的是,把脉的位置是固定的,即把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简单说就是大拇指对应下来手腕的下方,那里可以摸到脉搏跳动,中医一般把的就是那里的脉。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脉可不显现与寸口,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飞脉”。这都不属于病脉。
把脉步骤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第二点是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第三点是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看中医时,把脉是首先的诊断方法,依据是“望闻问切”中的切,就是用手指放在被诊断者的手腕上,通过对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来判断被诊断者的身体状况。脉冲是脉冲的图像。脉搏的产生直接关系到心脏的起伏、心脏的升降、因此,心脏和静脉是形成脉搏的主要器官。
滑脉,即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把脉时,如果是滑脉,那就像有一排气泡,或者一个小铁珠依次经过把脉者的无名指、中指和食指,速度较快,一个接着一个。
脉象,能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体现出患者脏腑的问题。可以说,这是判断疾病的 发病位置、性质和邪正盛衰,推断病程进退预后 的重要依据。一名中医师如果能在脉诊上具备高深的造诣,那么其他三诊也绝不会逊色。因为 观察患者的面色,听患者的声音和询问患者的情况 ,这些都是非常直观的,而脉诊的难度就要大得多。
脉象特征: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主病:主虚证,多为气血不足或脏腑虚证。实脉 脉象特征:搏动充满寸、关、尺三部脉位,举按均有力。主病:多主邪盛,正气不虚的实***证。弱脉 脉象特征:极软而沉细。主病:多主气血不足之证,应益气补血,活血通络。
长脉:超出本位,有迢迢自若之感,既可以是健康脉象,也可以是病理脉象。短脉:脉动范围不足本位,不能满部,是病理脉象。长短脉象反映心输出量、血管弹性及气血运行状态。上与下:上:脉象超出寸部,反映胸喉中事。下:脉象超出尺部,反映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
关于中医脖子把脉和中医的把脉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医的把脉、中医脖子把脉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