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阐述了关于中医科普散寒经方,以及散寒的汤剂的信息,欢迎批评指正。
1、【参考剂量】麻黄12~20g、射干10~15g、细辛5~15g、半夏15~20g、五味子12~20g、大枣7~12枚、紫菀10~15g、款冬花10~15g、生姜15g。水煎,分三次饭后温服。【经方勾玄】射干麻黄汤功效: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2、大黄附子汤,温阳散寒,通便止痛。适用于寒结腹痛、便秘发热、手足冷等症状,以及多种急慢性疾病。当归散,养血清热安胎,快利恶露。适合孕妇及月经不调者,帮助调节身体。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适用于风湿、水肿等症状,治疗慢性疾病。
3、绕脐痛无屁表明大便堵塞在大肠,应使用大承气汤证。表虚出汗使用炮附子(炮附子、生黄芪),无汗则用生附子。防己入三焦,猪苓利于下焦的水分。
4、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2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30.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3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四逆汤是一首经典的中医方剂,源于《伤寒论》,主治少阴阳虚证。该方由制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药组成,具有振奋阳气、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的功效。方剂组成及煎服方法 方剂组成:制附子10~30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其中,附子需先煮,以减轻其毒性。
冉雪峰处以当归四逆汤原方,患者服用数剂后,四肢转温,疼痛减轻。蒲辅周医案:一女性患者痛经多年,蒲辅周诊断为血虚寒凝,以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服用后痛经缓解,手足渐温。
当归四逆汤是经典的厥阴病方,也是传统的温经散寒方,具有治厥寒、疗掣痛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该方能扩张末梢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并具有镇痛抗炎等作用。它适用于以腹痛、头痛、关节痛而手足厥冷、脉细为特征的疾病。
温习经方(叁拾柒)为往圣继绝学——茯苓四逆汤与调胃承气汤 茯苓四逆汤主要用于治疗发汗或下法后,病仍不解,出现烦躁、四逆(即手脚冰冷,从手指到手肘,脚从脚指到膝盖)的病症。其方剂组成为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1、黄芪建中汤是出自《金匮要略》的一张经方,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加了一个黄芪,具体组成包括:桂枝9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芍药18克,生姜9克,胶饴30克,另加黄芪9克。所有这些药材水煎取药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至融化,分两次温服。其主要功效为温中补气、和里缓急,是户外辛苦劳作的人应该知道的护身方。
2、黄芪建中汤:护脾抗寒的良方 黄芪建中汤是出自《金匮要略》的一张经方,主要功效为温中补气、和里缓急,特别适用于中阳不足、脾胃虚寒的人群。其组成包括桂枝9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芍药18克,生姜9克,胶饴30克,以及黄芪9克。水煎服后,兑入饴糖,文火加热至融化,分两次温服。
3、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组方:饴糖50克(融化冲服)黄芪15克芍药15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10枚。小建中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三方均以温补中阳立法,均治中阳不足,脾胃虚寒。
4、施治方法:(一)内服方药1.基本方药:(1)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15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白芍12克、郁金10克、元胡索10克、甘草6克、大枣6枚、饴糖20克(取药汁后加入)。本方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张仲景“暖胃”的经方是桂枝人参汤,该方能够补阳+通阳,扫净胃中寒邪。桂枝人参汤的组成包括桂枝、炙甘草各12克,白术、人参(常用党参代替)、干姜各9克。这个方子原本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且复感风寒的病症。
橘皮汤就两个药,一个是橘皮,一个是生姜。两个药都能降逆止呕。其中生姜更是被称为呕家圣药。两个药都偏温,故适合偏寒性之胃气上逆。打嗝,干呕是胃气上逆的常见症状,很多人老胃病,吃多了或者着凉了或者压力大了,就会打嗝,干呕,一阵一阵,非常难受,有的能持续几个小时,甚至成了慢***。
心火旺盛或脾胃积热可用竹叶粥食疗,以鲜竹叶八钱、石膏一两、米二两、砂糖适量制成;阴虚火旺型可以二冬粥食疗,选用麦冬三钱、天冬三钱、玄蔘三钱、米二两及冰糖适量制成;脾胃虚寒型则可用理中粥,材料以党蔘、干姜、炙甘草、茯苓、糯米红糖制成。
治疗脾胃虚寒打嗝的经典中药经方为理中汤。该方剂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四味中药组成,是中医治疗脾胃虚寒证的核心方剂之一。功能主治:理中汤以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为核心功效,针对脾胃虚寒引起的打嗝、食欲不振、腹痛便溏、呕吐泄泻等症状具有显著疗效。
1、其身重、腰冷疼痛,都是寒湿所伤的表现。而饮食如常,口不渴,小便自利,则说明病不在肾和肠胃。方中四味,都是最常用的中药,安全可靠。干姜温中散寒,苓、术、甘草健脾祛湿,脾土得以温健,则寒湿可除。在临床上,常用本方治疗腰部沉重、冷痛的病证,确有疗效。如寒湿较甚,可酌加附子,以加强散寒祛湿的功能。
1、处方组成:炮附子15克,茯苓12克,白术15克,芍药12克,人参10克。功效主治:此方源于《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少阴阳虚之证,表现为手足冷、身体痛、骨节痛、背恶寒,舌淡苔白,脉沉微无力。方解:炮附子:为方中君药,其性温热,能温肾壮阳,散寒除湿止痛,是治疗寒痹的主药。
2、桂枝汤:桂枝汤作为群方之首,具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功效。在此方中,桂枝汤主要用于恢复营卫的和谐,解除外感风邪。附子:附子为百药之长,具有温经固表、回阳救逆的作用。在此方中,附子主要用于温补阳气,固摄汗液,使阳气能够摄阴,从而止汗。同时,附子还能增强桂枝汤解表祛风的效果。
3、来源:此方源于《伤寒论》,同时也见于《金匮要略》,专为风寒湿痹而设。方证描述:风湿相搏,骨节痛烦,挚痛不得曲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药物解析:附子配白术:有术附汤之意,主要功效为温脏腑、暖肌肉,扶阳而祛寒湿。
4、经方里,芍药甘草附子汤又名“ 去杖汤 ”,意为:原来靠拐杖走路的,喝了该汤,走路不用拐杖了。平常女孩子手脚冰冷的很多,月经来时肚子痛,是标准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5、甘草附子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对风寒湿痹引发的关节炎、关节疼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等疾病具有散寒止痛、祛湿利关节的功效,但需经中医辨证后按症服用。甘草附子汤的组成与功效方剂组成:甘草、附子、白术、桂枝。
6、治疗风湿关节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处方:甘草附子汤 组成:甘草(炙)二两,白术二两,附子(炮,去皮)二枚,桂枝(去皮)四两。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关于中医科普散寒经方和散寒的汤剂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散寒的汤剂、中医科普散寒经方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搜索。
上一篇
利智中医正骨
下一篇
重庆中医正骨大师排名